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于2000年,是西北地区最早以学院建制的传媒教育机构,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招收博士研究生,且硕士学位点最多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18年以来,学院发挥西安地区的历史文化优势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人文社科优势,在学界、业界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在教职工的艰苦努力下,已初步建成专业门类齐全、培养层次完备的传媒教育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38人,博士33人,双聘院士1位,特聘教授1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位,陕西省哲学社科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1位,陕西省教学名师1位,陕西省百青艺术家1位,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近十多年中,这支队伍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8项,出版著作89部,发表论文1209篇,科研经费达3326.85万元。
学院现有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文艺与文化传播学、媒介与社会变迁),与澳大利亚ECU联合培养的传媒博士点1个,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文艺与文化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是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广播电视艺术硕士是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环境,建成了包括30余间实验室在内的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目前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先后组建了中国西部电影电视研究中心、中国西部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中心、城市传播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中,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动漫教育基地1个。
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是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又一项尝试。学院于2015年在新闻专业开办了“斯诺新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今年将开办“夏青播音主持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通过配置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特殊措施,探索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
2014年,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师范大学签署了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书。学院成为陕西省首家省校共建的传媒学院。
近年来,学院在省校共建的双轮驱动下,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科融合、转型之路,双聘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发起组建了“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智慧港”,与文学院联合获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的111引智基地——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平台引智基地,引进外籍专家3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1项。在教育部和陕西师范大学正确领导下,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播音与主持艺术
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培养目标:培养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多为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
主干课程:播音主持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文艺学、传播学(双语课)、现当代文学、语言表达、主持艺术口语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与采访、电视摄像、线性与非线性编辑等。
广播电视编导
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影视制作公司、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宣传部门等机构培养具备出镜记者、编导、电视节目摄像、剪辑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网络公司、电影厂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化部门。
主干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中外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导演理论与实践、受众调查与节目评价、摄像技术、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