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轮专家“背靠背”意见征询及多层次分析方法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日前公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这项评估对全国各大高校最近5个“赛季”进行“综评”。结果显示,上海交通大学以满分的成绩排名第一,其后依次是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名校。
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学可以力压群雄、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记者注意到,这早就不是上海交大第一次在创新领域取得好成绩,此前在第15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该校以总分510分的历史最高分第五次捧得象征最高荣誉的“挑战杯”,并成为该赛事历史上首个连续四届获得最高荣誉的高校。
学校办学水平到底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培养创新血液
刘宇翔,是上海交大-巴黎高等卓越工程师学院2015级的本科生。2017年11月,他刚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在此之前,他也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的提名获得者。
他记得,从大一开始,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加入大学生科创室。科创室被同学们形象地称为“大学生课外科创的摇篮”。目前,这样的科创室在上海交大已经有50个。每个工作室都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实验场所,还有资金支持。
刘宇翔是大学生数学建模科创室的一员。每到数学建模比赛前夕,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网站都会发送报名宣传链接,报名之后,学院会组织系统的培训,数学老师和学生进行经验分享。“虽然数学建模暂时没有产出成果、没法向公众展示,但学校还是会继续支持我们,不急于求成。”刘宇翔最感动的,莫过于学校的“大气”,这种层次完善、系统分明的科创培训体系,为学生参与科创提供了机会。
上海交大一直奉行“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生血液中的一种精神”,除了针对本科生的创新培养,交大博士生的科创成果也引人瞩目。
前不久在第15届“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的赵国成,就是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博士新生。他从龙卷风现象获得深海采矿灵感,专门瞄准富含多种陆地稀缺矿产资源的“镇海之宝”锰结核。他和团队设计制造出“基于漩涡水动力特性的触须集群式海底集矿装备”。
由于许多测试要在水下进行,学生们常常和老师一起套上渔民穿的大皮裤入水观测。有时为了抬起水底重物,稍稍弯腰,池水就从侧面开口倒灌进来,冻得他们瑟瑟发抖。最终,这种极具创意的海矿开发模式已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收入赵国成至今申请的60多项专利群中。
学生和“青椒”一起“玩”到深夜
在交大闵行校区土木环境楼里,临近半夜,一屋子仍然灯火通明。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晚间课程“创新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是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在全国首创的课程,由于一堂课有1个小时的理论讲解再加上5个多小时的模型设计、制作、加载,学生们经常和老师一起从傍晚6点半一直“玩”到深夜下课。
“记得有一次半夜,学生家长打电话来问学生在哪儿。”上海交大结构设计竞赛指导团队的负责人宋晓冰说,“回复说在上课,家长起初不信,说从没见自己孩子这么用功过。解释了半天,家长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