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10-65783304
学院网站:http://tvs.cuc.edu.cn/
作为新中国设立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是国内创建最早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创建了中国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人才培养和科研模式,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以及一批在传媒教育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
电视学院本科设有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广播电视学(原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原摄影(电视摄影方向)]、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网络与新媒体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的前身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是电视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2000年设立,根据媒介发展和社会需要,2009年其专业方向正式改为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从2014年起,正式开始进行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专业的招生。2018年,顺应国家设社会发展需要,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此外,电视学院还设有不同层次的多种专业:博士层次(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硕士层次(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
电视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学术方面的大师级人物,又有活跃在电视界第一线的著名电视策划人,更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媒介精英。电视学院多年来一直强调以历史传承为基础,引进精英人才为发展,充分利用老教授“传帮带”的优势。在队伍建设上,强调“团队发展”的思路,汇聚个体智慧,形成集体力量,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竞争力和组织效率。其中,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前身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的前身摄影(电视摄影方向)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实验教学基地“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电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在学校以及北京市举办的各类教学基本功评比以及优秀教学奖的评选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高晓虹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王晓红教授、吴敏苏教授获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曾祥敏教授获评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孙振虎教授、郭艳民教授、于然副教授、付晓光副教授等多位教师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电视学院密切关注学界与业界动态,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取得多项成就。广播电视学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指导与示范作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艺术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电视新闻导论》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电视新闻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此外,还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在办学理念上,电视学院始终秉承传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致力培养能够适应传媒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电视学院重视国际化传媒人才的培养,积极加强中外教学与科研合作,聘请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教授专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课。多年来,电视学院立足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秉承一贯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优外语”的宗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期间, “五条线”,即“写作线”、“外语线”、“观摩线”、“理论线”、“创作线”贯穿始终,多层面、多维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09年 “21世纪传媒人才综合素质五条线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肯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2014年,“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又喜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院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面的举措获得广泛赞誉。2012年,学校将首个新闻传播类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设立在电视学院,开展国际教授工作室、联合论坛、学术沙龙、教师访学项目、学生影像作品巡展活动、小学期国际交流与专业实践项目,建立国际双导师指导长效机制和国际实训基地。
多年来,电视学院精心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主流媒体,成为广播电视产业的中流砥柱。全国多家电视台台长、电视节目栏目制片人均毕业于电视学院,而在各类电影电视节中屡屡获奖的导演、编导也多出自电视学院。
作为中国广播电视教育的摇篮,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与校友有活跃在电视荧幕上的出镜记者、节目主持人;有坚守在电视创作各个环节的摄像、编导;有成长为中流砥柱的媒体管理者。电视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着眼于媒体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专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全局把握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为主流电视传媒机构输送各类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塑造影响中国未来电视发展的高级编导人才和领军人物。2009年,“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拓展视野,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本专业为学生创造国际交换学习的机会,组织前沿讲座,打造品牌学生活动,营造创新进取的学习氛围。
本专业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以及新闻节目的出镜采访与主持等工作,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电视媒体、各类传媒机构、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公司等。
特色培养:
英语实验班:学生通过选拔,可进入电视学院“英语实验班”,学习英语专业类课程和新闻传播类双语课程,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新闻传播素养。
出镜记者班: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学习后,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可进入出镜记者班学习。该班精心设置了后续课程,强化现场报道实训,聘请业界知名记者、主持人和专家学者指导学生,目标是为新闻传媒机构和节目制作单位培养能够胜任出镜报道工作的专业记者和主持人。
国际教授工作室:学生通过选拔可进入电视学院“国际教授工作室”学习。国际教授工作室会定期聘请国际知名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专家,讲授国际传播理念,探讨业界前沿话题,并配合实践操作,锻炼专业技能,目标是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传媒创新人才和业界精英。
融合新闻工作坊:学生通过选拔可进入“融合新闻工作坊”进行学习和实践。“融合新闻工作坊” 采用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模式,开设融合计算机和理工科知识的新闻课程,目标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报道和制作训练,让学生在传统的“采、写、编、评”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新媒体环境下融合新闻生产的最前沿知识和技能。
多项奖学金:除国家级、校级奖学金外,学院特设“国际新闻校友奖学金”、“北大未名奖助学金”、“86TV奖学金”、“小马奔腾奖学金”、“优胜·展望奖学金”、“湛庐奖学金”等多项社会奖学金,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鼓励专业创作。
【主干课程】
电视传播概论、电视编导、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采访报道、电视写作、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电视文化传播、电视导播、媒介伦理与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