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本科阶段在绘画方面,首先是基础教学阶段,造型基础训练,培养审美与表达的基本能力,通常有造型基础课程、色彩基础课程、技法课程、材料工艺、美术史论、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等课程。再就是各个专业方向课程并行,包括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在此阶段,通过综合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寻找个人创作的表达语言。培养系统的艺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另外,下乡写生是造型艺术教学中的很重要的课程,学生在这个课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风土民情。下乡写生课程既是一次调研式的生活体验也是学生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
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谈到美术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时,宋院长说,美术类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绘画基础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去实现艺术表达;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美、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与追求,这样的理解与追求均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对周遭事物的敏感。
二、专业与就业
学美术不一定要当画家
很多人心存这样的误区,认为学美术就是要当画家,当不了画家没有什么太好的出路,美术的就业面也比较窄。事实上,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并不窄。
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专业的小王,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后,成为了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同样是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的晓枫,毕业后和朋友在北京开了一家美术工作室,专门辅导小朋友学习绘画。和小王、晓枫差不多,很多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这只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斑。实际上,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各级学校、媒体、新闻出版机构、广告公司、博物馆、展览馆、书画院、拍卖行,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就业,具体岗位包括美术老师、美术编辑、美术指导、美术设计、插画师、文化艺术管理等。
就业情况因校而异
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美术学专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75%-80%之间,2012年就业率区间在80%-85%之间。
事实上,由于美术类专业和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各校的就业率不同,不同专业发展空间也不一样。如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类等偏重理论研究的专业,就业方向多为科研单位或者选择继续深造,而各类绘画、设计、造型等偏重实践型的专业,就业方向则依据学生能力和专业素养而不同,其发展空间也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