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专业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习的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是否与自己的个性相匹配,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在大学学习的状况,也影响到整个大学教育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日后继续深造的方向和职场规划。
换言之,如果某一专业不符合考生自己的兴趣或不能发挥考生的特长,那么专业再好、某学校的这个专业实力再强,选择它可能也是不科学不合适的。如,每年都会有学生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而转专业的情况,也不乏考生发现所选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学得比较痛苦的例子。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国家,专业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专业的契合度。
理想状态下,专业应由学生自由选择,但实际选择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考生和家长选择专业时往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工作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高考分数层次、父母和家人的意见等等,有时不免出现较大误差。最容易出现的结果是,高中毕业生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并不十分了解,填报志愿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涌向某些所谓“热门”专业。但各个专业的招生计划都有一定的限额,学生志愿的满足只能根据高考分数来决定,结果很多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其所学专业不相适应。
以多年来高校招生工作的经验,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了解自己
近几年来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是不断向下延伸的。很多高中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已经开始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了。简单地说,就是考虑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领域。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业领域和专业选择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繁忙的高中学习中抬起头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和能力,以此来确定自己大致的职业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专业选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