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中)在会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青/摄
和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探索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走出去的探索起步较晚。事实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水平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合作形式,但全国1300余所高职院校在这个领域长期以来所做的探索是“活跃”但“不成气候”。
今年全国两会上,高职如何走出去也成为教育领域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看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国际化需要有一套专业认证体系。
“应看到,各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内部的评估、验收、检查等活动,属于主权事务范畴,无法国际化。唯有来自教育领域外部的、第三方民间组织开展的、着眼于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层面的‘专业认证’活动,可以实现标准国际化、组织国际化、活动国际化、结果国际化。”郑亚莉说。
郑亚莉建议,高校专业认证的实质是产业界和教育界联合起来,构建一套具有产教共识、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各方需求的标准体系。从操作性而言,可依托现有职教集团、行指委、产学合作基地等条件,遴选来自产业企业、行业组织、学术机构、高职院校等一批核心专家,组建超部门的第三方专门组织,遵循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规律,借鉴欧美等国际高校专业评估的相关模式,即可启动此项工作。
“在国际高校专业认证中,工程教育、商科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实践较多、标准成熟、程序规范,同时这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点广、就学人数多的领域,建议从这三个领域入手,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形成标准,积极推广。”郑亚莉说。